提到了水晶鑑別,就要連著「養晶」,但感覺到了「養晶」就像踩地雷,踩到這裡就沒輒了?

「養晶」究竟是什麼?

「養晶」該如何辨別呢?

「養晶」是件令鑒定專家都頭疼的事。

因為它的物理特性、成分、硬度完全和真水晶一致。

唯一不同的是養晶原石沒有六方晶系結晶,但在做成飾品後就很難鑒別了。


先來解密「養晶」究竟是什麼?

養晶就是再生水晶。

採用一種叫做水熱法的方法來生產養晶,而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運用一個約2層樓高的高爐巨桶中注入大量"無水矽酸",加入二氧化矽。

然後在底層級上層各加攝氏約400度的高溫,上層比下層的溫度略低約40度左右,並在鎔液中懸入供結晶出來的再生水晶附著的晶核(長得像一片20公分左右的米達尺,薄薄一片,將來可運用方法切割掉,不會露出馬腳)利用熱對流的原理,讓高溫超飽和的原料鎔液由底層流向溫度較低的上層,結晶慢慢依附在晶核的兩面上(請想像一下砂糖或鹽結晶的過程),最後便形成厚片狀的養晶,晶核則被夾在中間。

等約兩三天後結晶成一定厚度時,將養晶抽出冷卻成形,然後再鋸掉中間的晶核,剩下的就是晶瑩剔透,色澤一致的養晶嚕

所以,根據這樣的原理,在整個作業過程中,溫度壓力與環境是受到嚴格監督的,不能輕易改變,不然便無法完成整個步驟,所以整塊養晶的顏色勢必一樣均勻。

而天然黃水晶的顏色有淺有深,且有雲霧狀或冰裂紋,那是大自然的傑作 ,人工目前為止是無法模仿的,所以要鑑別真偽還是能知道的。






晶簇造假


1、酸洗


剛從山上挖下來的水晶要用弱酸性水來洗一洗,去掉晶簇表面上的塵土和雜質這無可厚非。(什麼都要酸洗好奇怪唷,不就跟翡翠B貨一樣?)

而一部分商販卻為了讓水晶的賣相更好,直接用強酸潑到水晶上或將其泡在強酸裡,大家知道岩石就像海綿一樣自身充滿了無數細微的小孔或裂紋,由此會導致一部分晶簇遇到強酸後,變成了誘人的綠色或黃色(實際上是通過岩石層顏色的變化所反射出的顏色),看上去的確漂亮、惹眼,但實際上晶簇的內部岩石結構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。


剛開始的半年到兩年中會出現反酸的現象(即顏色變淺或變沒)日子久了光鮮亮麗的顏色不但一去不返,而且還會出現鐵銹一般的顏色、整個晶體結構會變得非常鬆散、不堪一擊。


2、黏合


通常都是用類似火柴棍般長短或是小手指般粗細的大崖晶柱(已經斷裂的殘次品)用特殊的膠水混入碎巖沫或方解石(一種很廉價的乳白色礦物)沫等礦物質黏合而成。


用以上手法「製作」的假晶簇,背面通常摸上去是平滑、細膩的,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有打磨過的痕跡,通常為乳白、黃、灰、黑色。


翻過來再仔細觀察每一顆小晶柱,通常顏色不能完全統一或是通透度不一致,說白了就是有深有淺、有明有暗(最好在較強的燈光下觀察)。


但這種假貨通常不是很多,因為造假工藝相對複雜而且又全部是手工完成的,這對於售假者來說顯然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,因為製作需時長而且需要大量人力。


3、養晶


所謂養晶就是用一小塊天然的水晶(稱為母晶)放到特殊的容器裡面。

通過模仿水晶天然的生長環境讓容器中的溶液(二氧化硅)不斷的在母晶上結晶,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,人造水晶就被「神奇」的「養出」來了。


但需要說明的是,養晶原本不是用來造假用的,養晶大多用在工業上,後期才發展到用來仿造水晶。


雖然是養出來的,但還是同天然水晶不同,一個是短時間的養成,一個是大自然環境千億年的洗煉,天然水晶有神奇的能量,養晶則沒有。


想靠水晶得到想望或修行,就要注意別買到養晶,二者的差異可以靠觀察水晶的整體顏色深淺,來分辨其是否養晶。

目前養晶是無法制作出深淺不一的水晶的,所以大家可以根據此點去作判斷。



底下分享英國裝置藝術家Roger Hiorns的養晶藝術。


他將租來的老舊公寓封死,並從二樓地板打洞灌入大量的硫酸銅溶液,約莫一個月後,將其打開,就變成這附模樣。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萬物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